正当多数的
普洱茶学家,透过媒体及文章来强调干仓存放的重要(指较干燥的储存法),只要一谈起湿仓(潮湿或湿度较高的仓库),莫不闻“湿”色变,将湿气看成是洪水猛兽一般,退避三舍,期期不以为可,其实,抱持这种观念的人,对于
普洱茶的「后发酵原理」是有所误解的。
举个例子来说明,大家就比较清楚,例如台湾乌龙
茶的发酵方法,是利用
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,来帮助叶内有机物质及儿
茶素的氧化,简单的说,所谓的发酵度,泛指的就是儿
茶素(或
茶单宁)氧化的程度,一般坊间皆以%来表示,如轻发酵
茶在15%以下,中发酵
茶在20%~35%...等,依照制
茶者所需要
茶叶的风味及口感来决定发酵的程度,一旦
茶叶经过杀青后,就大致决定了,要改原有的发酵度及滋味,只能透过后续的焙火技术及自然长时间陈化的后发酵才行,但前者只能补足
茶叶中局部发酵不足的部分及调整
茶汤中的滋味结构,而后者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陈放,
茶汤才会变得柔顺,但往往要喝之前,还是要经过再一次的焙火走水,
茶汤才会甘醇爽口,否则超过10年以上的乌龙
茶,滋味会愈变愈淡。
而
普洱茶又是如何呢?大致可分为制作时的「前发酵」及制好之后的「后发酵」,传统
普洱茶的制作流程非常简易,即将采收的生叶,放在锅内用手揉捻去菁,让其自然通风至干燥为止,一般含水率在9%左右即可,而做好的毛
茶,叫做「晒青毛
茶」或称「晒青」,归在毛
茶类,但是与其它如蒸青及炒青的绿
茶相比,不论颜色、滋味、口感却大不相同,那是因为大部分的绿
茶,讲求的是尽量不要发酵,让
茶叶保持愈鲜爽愈佳,而晒青却不同,在曝晒的同时,实际上
茶叶已经开始发酵,尤其是云南属高海拔区,紫外线的辐射能量很强,即使是几小时的曝晒,都足已让
茶叶在制作过程中部分发酵,再加上自然风干时,
茶叶本身含水量甚高,也带动
茶叶内有机物质的氧化,因此若将其归类在不发酵的绿
茶,实在会让人误解,(所以笔者也不能认同目前云南流行的现代烘青
普洱茶制法,因为即使是低温烘青,都会造成日后后发酵的困扰,此点,有机会再论述)。
而
普洱茶在制程中的前发酵原理大致与乌龙
茶相同,都是靠
茶叶本身内含的多酚氧化酶来进行发酵,但是为什么
茶叶在杀青后,居然还能够在太阳下曝晒而不会积水或变红,原因何在?原来锅炒揉捻时间的掌控只有几秒而已,并未将
茶叶内的多酚氧化酶全面钝化,跟一般杀菁的意义不同,比较贴切的说法,应该叫做「去菁」,而书上写成杀青,实有误导之嫌。既然不是杀青,又为什么要多这一道手续呢?(实际上最古老的云南
茶制法,是直接将生叶放在室外太阳下边揉边晒干为止)。这就好比料理师傅在炒青菜时,都会将青菜放在滚烫水中划一下,再放入锅内炒,如此先将表面的细胞膜破坏,并去除叶面的菁味,再炒时,青菜就能保持鲜绿,且不容易变黄变黑,并可缩短炒菜的时间。
而
普洱茶的「去菁」,在某方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,但这只是
普洱茶的奥秘之一,真正复杂的是在毛
茶制成后,其陈放的「后发酵」过程。谈起「后发酵」,在台湾几乎所有
普洱茶的专家,都一面倒的认同只有干仓才能让
普洱茶愈陈愈香,事实是如此吗?其实不然,早期的
普洱茶大都经过香港来台,在长时间的运送过程中,
普洱茶已与
大自然的环境有所接触,尤其在香港存放时,实际上已经过香港高湿度的洗礼,来台湾之后,自然放在干燥之处,其滋味的转化才会完整,但若纯就〝新的
普洱茶〞。
将新
茶存放至干燥的地方七、八年以上,虽然
茶面干净有油光,
茶汤明亮又带蜜香,十足的符合好
茶的条件,但喝起来,嘴内总是略带苦涩,为什么?将新
茶分别放在不同温、湿度的地方,长期观察其变化,结果与上述相同,长期存放在干燥地方的
茶,口感生硬又略带苦涩,谈不上顺口甘醇,而存放在湿度略高之处,
茶汤则有完全不同的表现,比较甘甜、柔顺。
普洱茶是靠「水」-湿气来让
茶叶内质转变。 简单的说,
普洱茶的「后发酵」,主要是由于不同种类的微生菌(如曲霉菌、酵母菌…),在不同的湿(湿度)、热(温度)变化中生长,利用不同微生菌产生的酶类,来转化
茶叶中的儿
茶素、醣类、淀粉、纤维素……等有机物质,加上菌类大量繁殖时所产生的热能,同步的改变
茶叶的颜色、滋味及香味,若缺少了微生菌生存的环境,
茶叶是不可能愈陈愈香的,就如同味噌的制法一样,若只是将黄豆(大豆)生放或煮熟后随便放,而没经过特定的曲菌来发酵,是不会变香变甘醇的。
更进一步说明,
普洱茶的滋味结构变化中,若缺少了湿气,是无法进行完整的后发酵,在「高湿度」下,
茶叶会产生白酶菌(曲霉菌的一种),此时的
茶正在进行发酵,
茶面会变得灰暗,
茶体变得松软,
茶汤浑浊不明,汤色由绿转黄变褐红,这是由于
茶黄素氧化转
茶红素及
茶褐素之故。而儿
茶素在这时候会大量降解、氧化,醣类由多糖的大分子往单糖的小分子变化,
茶汤喝起来沙沙的,但苦涩及菁味变少,四、五泡过后,
茶汤变亮,口感也会变甜,此时的
普洱茶,我们可称为「发酵阶段」。而
茶叶在「高温」下,则会产生黄酶菌,
茶体会慢慢变硬,表面渐渐产生油光,
茶汤变明亮,甜味在前几泡就会更集中,
茶叶也会变得更有陈香味,此阶段的
普洱茶,称之「陈化作用」,而
普洱茶在经过了至少一个完整的「发酵」,及「陈化」后,口感滋味就会往前迈一步变得更为甘醇顺口,如果觉得不足,再放一个周期,
茶就会变得更好,一旦对现况满意时,就要反向思维,迟延发酵及陈化的速度,如此,才能享受到喝
普洱茶的乐趣。
普洱茶讲究的就是「真」,真正的云南大叶品种,正统的制
茶法,真实的年份及正确的存放法,希望这篇短短的心得,能唤起
普洱茶的爱好者,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
普洱茶并深入的去了解它,而不要只是一昧的追求历史名
茶(那张包装纸)及陷入一些空而不实的传说故事中。注一、上述有关「湿仓」的概念,是指利用大自然中湿度较高且干净的环境而言,非外界流行用水或水蒸气喷雾,刻意的制造人工潮湿的仓库,让
普洱茶快速的二度发酵(非
普洱熟
茶制程中的渥堆),造成
茶汤中只有
茶色而无
茶性,甚至会有苦涩味。